【“图”说非遗】夔州竹枝歌舞:流传千年的巴渝古舞

2018-02-11 15:37:15 王媛

夔州竹枝歌舞源于上古时巴民族的巴渝歌舞,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“下里巴人”和汉代的“巴子讴歌”,及至汉唐之间,逐步演变为“竹枝”。


夔州竹枝歌舞的历史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悠久。汉高祖平三秦,募取巴人“为汉前锋”,“巴人锐气喜舞”,刘邦令乐人学习巴渝歌舞,并命名为“巴渝舞”,以后在宫廷内便流传数百年之久,且不论民间竹枝歌舞的发展历程。


夔州竹枝歌舞是集歌、舞、乐于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,也称“巴渝”,它起源于夔州地区巴人祈福迎神时所表演的歌舞形式。《华阳国志》(348-354年)中曾记载:“武王伐纣,巴师勇锐,歌舞以凌殷人”。


《隋书·音乐志》中记载:“鞞舞用于宴饷。鞞舞,汉巴渝舞也。”隋文帝时期,“巴渝之兵执杖而舞”,因此罢免了巴渝武舞,留下“钗重(女演员)”“清音(阴柔软绵的音乐)”的巴渝文舞,巴渝文舞的演变,由此而来。


宋代郭茂倩在《乐府诗集》里讲:“竹枝词本出于巴渝。”中唐时期,经过刘禹锡、白居易等大批文人的发掘、整理,夔州竹枝歌舞大力向前发展,迅速传播到洛阳、长安等地。而竹枝也成为唐教坊曲名。


与民间许多歌、舞、曲的来源相似,竹枝舞主要产生于祭祀等娱神,节令、竞技、男女情爱、集会等娱人的民间活动之中。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民俗活动相互依存,密不可分。


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,有关专家长期深入搜集、挖掘竹枝歌舞的大量原始资料,了解了竹枝歌舞的乐曲音型,同时又整理出踏节、击掌、击腰等舞蹈动律。阳刚洒脱、诙谐幽默、飘逸俊美的舞蹈风格,让竹枝歌舞至今流传于世。


夔州竹枝歌舞的舞蹈类别,有娱神舞和娱人舞,娱神舞如在祀神中的“踩九州”、“跳耍神”、“踩罡布阵”、“穿花”等,娱人舞大多以生产劳作,竞技、踏青、男女情爱、节令等为主体内容。


“聆其音中黄钟之羽,卒幸激讦如吴声,虽伦不可分,而含思宛转,有淇澳(一作濮)之艳。”由于曲乐音声难以久传,记述它的相关资料甚少,因此,刘禹锡记述他写竹枝词的时间、地点、特征、目的和唱竹枝词的歌舞情况的《竹枝词序》便弥足珍贵。


竹枝舞作为歌舞曲结合的艺术形式,有着自己独特的乐器。“夔州竹枝歌舞”中的主要乐件“鼓”分为两种:一种叫盆鼓,或叫盘鼓、单面鼓;一种叫旗子鼓,又叫双面鼓。


盆鼓以上好的黄荆树、桑木、楠竹、水牛皮制作,制作工序复杂考究,整鼓没有一颗铁钉,全用竹钉锁定。整个鼓保持本色,并用上好桐油反复油渍,鼓音清脆富有钢音,此制作流程在奉节还保留,但只局限于极少数人手,秘不外传。


旗子鼓是竹枝歌舞的重要乐件之一,一般在高潮时出现。旗子鼓为双面牛皮鼓,制作材质与盆鼓大体相同,只是不加竹衬圈,鼓音低沉、圆润、厚重,鼓面直径上下一致。


罄:由“罄”、“罄臂”、“罄锤”三部分组成,材质用纯铜铸造而成。演奏时演奏者持罄、敲击均单手完成,声音清脆明亮。


14.JPG

笛:实为竹箫,五孔,无半音,属五声音阶,笛长约25—30公分不等,多用斑竹,茨竹制作。



图片来源:奉节县委宣传部